入秋才几日,绵绵无绝的阵雨持续用功,恣肆已久的酷热猝然间就澌灭殆尽了。即便偶现一时一地之烘焙或炙烤,那亦属刹那和个案,至多算夏天的垂死挣扎,或是回光返照罢了,岂可等同视之?
天,凉了。心,也就静了。正当读书好时节!我努力从繁杂的俗务里挣脱出来,一头扎进书房。
几案明净,植物青绿,空气盈动,茶水泛香,典籍遮挡墙壁,先贤哲人高卧木架上,或静思,或默想……攀,蹲,仰,俯……一番折腾,终将那些欲读之书从架框间逐一找寻出来。以桌案为中心,双手可及为限,又前、后、左、右,上、中、下,依次将它们置放于茶几,案头,小凳,或木雕上面。
鲁迅先生有诗《自嘲》,中有“躲进小楼成一统,管它春夏与秋冬”之句,可谓境界高旷,意蕴绵长。我本俗人,当是免不了生存奔突,柴米油盐。但,憩息之间躲进书房,读点书,且不计昼夜,不分炎凉,甚至通宵达旦,倒也能依葫芦画瓢的。当然,陶渊明老夫子的“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,恐怕是做不到的了,反倒是“风声、雨声”在诵读或默思之际,往往有机可乘,且“声声入耳”。读书之难,由是可窥些许蛛丝或马迹?
接下来的日子,秋风秋雨似那随性的孩童,来则来,去则去,任情凭性,不可逆料,颇有几分魏晋余味。
我开始读梁启超、鲁迅、钱穆、陈寅恪、吕思勉、李泽厚、宗白华的著作,亦读黄仁宇的《中国大历史》、易中天的“中华史”系列。当然,此举皆在夜晚,求静,易气脉贯通。而白昼最受干扰和打断,即便节假日亦难幸免。为此,我多读《诗经》、《楚辞》、先秦诸子百家、建安七子、竹林七贤等,兼及唐诗与宋词;也读朱自清、梁实秋、俞平伯、沈从文、丰子恺、汪曾祺等先生的散文;偶尔也会涉猎张爱玲、萧红、王蒙、余华、贾平凹、熊召政等作家的小说……始感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,博大精湛,根柢深厚。
久读易入状态。卫生间,阳台上,客厅里,澡盆旁,床头畔都有常读典籍祗候。甚至散步,乘车,坐飞机等都会携带一本书。闲暇之余,多往书店跑,一摞一摞地买回来,久之,书架逐渐增高,直抵楼顶。
紧接着,依然是雨、雾、阳光交替推进,只是夜间秋虫的鸣叫仿佛丰富了许多。人的情绪大抵是能被天气操控和渲染的,我的阅读方向亦会跟随天气和心情的起伏而变化。人类与自然的秘密,真可谓难以穷尽。
雨雾迷离的早晨,大多喜诵读李清照、李煜、李商隐等。他(她)们那些至情至性的情怀:凄恻、哀婉、悲愁、忧苦、感伤……或沉郁、或清丽、或蜿蜒、或绵密、或尖峭……不知觉间就浇透心底的干涸,刺穿灵魂的麻木,释放久违的痛感!午休之后,日头西斜,有风送爽,树影婆娑。此刻,心境最是平静。我会翻阅书画集子和地理百科全书之类的典籍,在线条与色彩,节奏与声韵,虚与实之间放牧思绪,濯洗心内世界。而黄昏,夕阳临渊,云淡风清。爬上山头,找一林荫覆盖的山头坐下,但见脚下城市匍匐蔓延,千山万壑,一泻千里万里,直扑天际,终至目力不逮。于是,李白、苏东坡和辛弃疾的一些诗词便陡然间蹦入脑际,尤其清晰,令我忍不住放声吟诵……夜晚,于好读之人最为宝贵和珍惜!漫长且清静的夜色淹没了太多的喧嚣和纷扰,而无声息流泻的时光应该是冰凉的,足以让人沸腾的血液冷却下来,迷失的理性渐次回归。我大多用功于历史和哲学之类的书籍,但也常常燃起香烟,掩卷沉思……
再后来,书愈读愈多,亦越来越杂,心底的累积便依次被调动和激活了,新旧交织,纷纷攘攘,大脑糊涂一片。仿佛什么都明白,但什么都不懂,可什么又都想弄清楚。自然,功,也就用得更勤了。如是情状里,只恨光阴太疾,倒也不去分心窗外的阴晴圆缺了。
尝闻学界有杂、专之争,个中内蕴,恐非我等后学小辈所尽能领悟。但,这“争”,于时下的我却受益匪浅。即,确立一“点”,以“专”之法,去吸纳“杂”,进而辐射至更广更深。思虑良久,遂决定以“三国”时代著名人物命运浮沉所传递之智慧为“点”,以史料为“专”,铺之以当时之政治、地理、文学、宗教、经济、科技、民族、民俗等学科之“杂”,如是,我的所“读”应该就有了“神”与“形”。
越往后,秋天的味道也就越浓烈了。先是日头温软,山地里的庄稼由青转黄;再下来,是持续的秋高气爽,偶尔也夹杂凄迷的雨雾,且逐渐频繁;最后是大地空旷,草木萧瑟……而我的“三国”之旅已行进有一段路程了。其间,用功《三国志》(陈寿撰,裴松之注)译读和笔记之余,还翻阅《汉书》(班固撰)、《后汉书》(范晔撰)、《资治通鉴》(司马光等撰)、《华阳国志校注》(刘琳著)、《世说新语》(刘义庆著)、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(谭其骧主编)、《三国史话》(吕思勉著)、《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》(方北辰著)、《缪钺全集》等。同时也涉猎《中国历史研究法》(梁启超著)、《中国民族史》(吕思勉著)、《白话文学史》(胡适著)、《中国六大政治家》(梁启超等编著)、《中国思想史大纲》(王治心著)、《中国风俗史》(张亮采著)、《中国政治思想史》(吕思勉著)、《中国文化史》(柳诒徵著)、《中国佛教史》(蔡维乔著)、《中国哲学简史》(冯友兰著)、《中国伦理学史》(蔡元培著),及鲁迅的《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》一文等。还参阅曹操、曹丕、曹植父子、诸葛亮、蔡文姬、王粲、阮籍、嵇康等人的诗文……期间,尤以《三国志》用力最甚,亦推进得最为艰辛。又是诵读,又是笔译,还得查阅大量资料,做笔记、思考等,一个通宵难愈千字,快又快不来,急亦急不得。概因此著不仅惜字如金,曲笔不竭,且历时应该不次于1700年,相关史料珍稀,研读障碍重重。
曾以为,治学乃读书,思考及领悟之往来。浅尝后始知,实属身心饱受折磨的苦旅。不过,枯燥也罢,苦寂也罢,收获还是有的。虽不及秋收后的农人那般满足和欣慰,但心内的愉悦和丰厚当是不会有丝毫的逊色。故知,人之喜秋、爱秋,不是冲动和盲目之举!自然,我亦不能例外。(义龙新区纪委 晓 望)